燃料油粘度、含硫量、密度、閃點、水分、灰分
大部分石油產(chan) 品均可用作燃料,但燃料油在不同的地區卻有不同的解釋。歐洲對燃料油的概念一般是指原油經蒸餾而留下的黑色粘稠殘餘(yu) 物,或它與(yu) 較輕組分的摻和物,主要用作蒸汽爐及各種加熱爐的燃料或作為(wei) 大型慢速柴油燃料及作為(wei) 各種工業(ye) 燃料。但在美國則指任何閃點不低於(yu) 37.8°C的可燃燒的液態或可液化的石油產(chan) 品,它既可以是殘渣燃料油,也可是餾分燃料油。餾分燃料油不僅(jin) 可直接由蒸餾原油得到(即直餾餾分),也可由其它加工過程如裂化等再經蒸餾得到。
燃料油的性質主要取決(jue) 於(yu) 原油本性以及加工方式,而決(jue) 定燃料油品質的主要規格指標包括粘度(Viscosity),硫含量(Sulfur Content),傾(qing) 點(Pour Point)等。供發電廠等使用的燃料油還對釩(Vanadium)、鈉(Sodium)含量作有規定.
燃料油廣泛用於(yu) 電廠發電、船舶鍋爐燃料、加熱爐燃料、冶金爐和其它工業(ye) 爐燃料。燃料油主要由石油的裂化殘渣油和直餾殘渣油製成的,其特點是粘度大,含非烴化合物、膠質、瀝青質多。
(1) 粘度
粘度是燃料油zui重要的性能指標,是劃分燃料油等級的主要依據。它是對流動性阻抗能力的度量,它的大小表示燃料油的易流性、易泵送性和易霧化性能的好壞。對於(yu) 高粘度的燃料油,一般需經預熱,使粘度降至一定水平,然後進入燃燒器以使在噴嘴處易於(yu) 噴散霧化。粘度的測定方法,表示方法很多。在英國常用雷氏粘度(Redwood Viscosity),美國慣用賽氏粘度(Saybolt Viscosity),歐洲大陸則往往使用恩氏粘度(Engler Viscosity),但各國正逐步更廣泛地采用運動粘度(Kinemetic Viscosity)。目前國內(nei) 較常用的是40°C運動粘度(餾分型燃料油)和100°C運動粘度(殘渣型燃料油)。
(2) 含硫量
燃料油中的硫含量過高會(hui) 引起金屬設備腐蝕的和環境汙染。根據含硫量的高低,燃料油可以劃分為(wei) 高硫、中硫、低硫燃料油。在石油的組分中除碳、氫外,硫是第三個(ge) 主要組分,雖然在含量上遠低於(yu) 前兩(liang) 者,但是其含量仍然是很重要的一個(ge) 指標。按含硫量的多少,燃料油一般又有低硫(LSFO)與(yu) 高硫(HSFO)之分,前者含硫在1%以下,後者通常高達3.5%甚至4.5%或以上。
(3) 密度
為(wei) 油品的質量(Mass)與(yu) 具體(ti) 積的比值。常用單位——克/立方厘米、千克/立方米等。由於(yu) 體(ti) 積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,故密度不能脫離溫度而獨立存在。為(wei) 便於(yu) 比較,西方規定以15°C下之密度作為(wei) 石油的標準密度。
(4) 閃點
是油品安全性的指標。油品在特定的標準條件下加熱至某一溫度,令其表麵逸出的蒸氣剛夠與(yu) 周圍的空氣形成可燃性混合物,當以標準測試火源與(yu) 該混合物接觸時即會(hui) 引致瞬時的閃火,此時油品的溫度即定義(yi) 為(wei) 其閃點。其特點是火焰一閃即滅,達到閃點溫度的油品尚未能提供足夠的可燃蒸氣以維持持續的燃燒,僅(jin) 當其再行受熱而達到另一更高的溫度時,一旦與(yu) 火源相遇方構成持續燃燒,此時的溫度稱燃點或著火點(Fire Point或Ignition Point)。雖然如此,但閃點已足以表征油品著火燃燒的危險程度,習(xi) 慣上也正是根據閃點對危險品進行分級。顯然閃點愈低愈危險,愈高愈安全。
(5) 水分
水分的存在會(hui) 影響燃料油的凝點,隨著含水量的增加,燃料油的凝點逐漸上升。此外,水分還會(hui) 影響燃料機械的燃燒性能,可能會(hui) 造成爐膛熄火、停爐等事故。
(6) 灰分
灰分是燃燒後剩餘(yu) 不能燃燒的部分,特別是催化裂化循環油和油漿滲入燃料油後,矽鋁催化劑粉末會(hui) 使泵、閥磨損加速。另外,灰分還會(hui) 覆蓋在鍋爐受熱麵上,使傳(chuan) 熱性變壞。
(7) 機械雜質
機械雜質會(hui) 堵塞過濾網,造成抽油泵磨損和噴油嘴堵塞,影響正常燃燒。